帝王之妻(帝王之友未删减版)

heike2022-07-1037

本文目录一览:

帝王的女人怎么称呼

1、后、帝王的正妻。夏代帝王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后稷、后羿 等的“后”,都是君长的意思。 商代君主生前称“王”,死后称“帝”。在商代,“后”开始成为君主配偶 的专称。 《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 2、皇后:皇帝正妻的称呼,始于秦朝。历代相袭。 3、王后:国王的正妻。 4、皇孋:皇后的别称。《后汉书。皇后纪赞》:“祁祁皇孋,言观贞淑。” 5、元妃、元嫡:国君或诸侯元配夫人的称号。《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 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 6、元后、元配:帝王的正妻,元配皇后。《明史。后妃传二》:“穆宗即位 ,礼臣议:‘孝洁皇后,大行皇帝元配,宜合葬袝庙。” 7、女主:女子为君者,多指临朝执政的太后。《史记。吕太后本纪》:“太 后女主,欲王吕氏。” 8、君妇:君主正妻的称呼。 9、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10、慈壶、慈闱:对帝王母亲或皇后的敬称。宋范成大《丙午东宫寿》诗: “晨昏两慈壶,诗礼一贤王。” 11、中宫:皇后的住处,代称皇后。 12、国阴:后妃的别称。古代称男为阳,女为阴,所以帝王的后妃称国阴。 13、御妻:帝王之妻,也叫“御女”、“女御”,位在世妇之下。《礼记。 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 听天下之内治。” 14、天下母、天地母:都是对皇后的敬称。《汉书。元后传赞》:“及王莽 之兴,由孝元后,历汉四世,为天下母。” 15、娘娘:皇后或宫妃的称呼。 16、坤极:皇后的别称。《后汉书。梁皇后纪》:“梁小贵人宜配天祚,正位坤 极。” 17、妃:对皇帝的妾及太子、王、侯的妻子的称呼。 18、妃子:皇帝的妾,地位次于皇后,在诸妾中地位较高。 19、妃嫔:帝王妾侍的统称。唐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历代帝王妃嫔众多。《礼记。昏义》:“古者,天子 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秦始 皇灭六国,尽收其宫女充实内廷;汉武帝妃嫔有昭仪、婕妤等四级;晋武帝有宫 女近万人;康熙有妃嫔五十一人。 20、嫔、九嫔:皇宫中的女官名,也是帝王的妃子。嫔,也称嫔妇。《周礼 。天官。内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九御亦即九嫔。据说,宫中 女官九人一御,九御八十一人。历代多用其制,但名称不一。唐代以昭仪、昭容 、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新唐书。后妃传》) 。 21、妃嫱、嫔御、嫔嫱:宫中的女官,天子、诸侯的姬妾。妃嫱地位高于嫔 御。 22、贵人:宫中女官,妃嫔的称号。东汉光武帝始置,其地位仅次于皇后。 此后,历代沿用其名,但地位的尊卑并不相同。例如,清代贵人位在皇贵妃、贵 妃、妃、嫔之下。 23、贵妃:妃嫔的称号,在皇帝姬妾中地位最高,仅次于皇后。南朝宋武帝 时始置,与贵嫔、贵人号称三夫人,位比相国。隋以后历代均沿置。 24、贵嫔:宫中女官名,也是皇帝的妃子。魏明帝时地位仅次于皇后。以后 ,历代多沿用,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25、德妃、贤妃:宫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唐时为正一品。 26、淑妃:宫中女官名,三国魏明帝始置。当时地位较高,仅次于贵嫔和夫 人。以后历代多设置。 27、太妃:已故皇帝的遗妃。清制,皇帝的祖父或父亲遗留的妃嫔,分别称 皇贵太妃、贵太妃。 28、椒房:又称“椒室”。汉代皇后所居宫殿,用花椒一类的香料和泥涂抹 墙壁,取其温、香、多子之义,以表示吉利。后来就以椒房代称皇后。应劭《汉 官仪》:“皇后称椒房……” 29、淑媛:宫中女官名,三国魏文帝时始置。位在淑妃后。 30、惠妃、丽妃、华妃:宫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唐玄宗开元时 置。《旧唐书。后妃传。序》:开元中,“乃于皇后之下立惠妃、丽妃、华妃等 三位,以代夫人,为正一品。” 31、少妃:先秦诸侯之妾的称呼。 32、储妃:太子妃。 33、东妃:太子妃。 34、美人:宫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西汉始置。据传,汉宫妃嫔 有十四等,美人位居第五等。以后一直到明代,宫廷中皆有美人名号。 35、良娣:太子妃妾的称号,始于西汉。此后,魏晋至隋唐后宫皆沿置。 36、女君:君主的妃妾尊称嫡妻为女君。 37、内宠、内嬖、嬖人:帝王宠幸的姬妾。《左传》僖公十七年:“齐侯好 内,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 38、正嫡、正室:嫡妻、正妻的别称。 39、侧室、别室、别房:妾的别称。 40、继室:诸侯次妃的别称。 41、大娘、小娘:皇后与妃妾的别称。清梁章钜《称谓录》:“天子妻古称 大娘。” 42、细君:原为古代诸侯之妻的称呼,后来转化为妻子的通称。 43、夫人:周代诸侯的嫡妻。《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 夫人。”后来,诸侯之母也可称夫人。汉代皇帝的妾皆称夫人。魏晋以后,或称 夫人,或另立名号。 44、寡小君:古代国君夫人对诸侯自称的谦词。《礼记。曲礼》下:“夫人 自称于天子,曰老妇;自称于诸侯,曰寡小君。”后来臣民对别国也谦称本国国 君的夫人为寡小君。 45、内官:先秦时诸侯妻妾、宫廷女官的称号。后代多有沿用。 46、内主:先秦时诸侯夫人的称呼。后代有时也指皇后。《晋武帝立皇后大 赦诏》:“以仪刑万邦者,必须内主。” 47、少君、小君:先秦时称诸侯的妻子为少君或小君。 48、姬:古代帝王的妃妾。《汉书。外戚传》:“高祖薄姬,文帝母也。” 49、娣娰:古代帝王诸妾的合称。年长者为娰,年幼者为娣。后世娣娰也指 妯娌。 50、媵:陪嫁的妾。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常以妹妹或侄女从嫁为侍妾,称 为媵。 51、媵御、媵妾:随嫁的侍妾。又称媵侍、媵婢。 52、妾、侍妾:妾的本意为女奴。帝王后妃之下的侍女通称为妾或侍妾。 53、长妾、贵妾:古代诸侯有子的妾。 54、贱妾、副妾:诸侯地位低下的妾 。 55、小星:古时侍妾的别称。 56、昭仪: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汉元帝时始置。汉朝妃嫔在皇后 之下有十四等,昭仪是第一等。“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后世虽然亦多沿用 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57、昭容: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汉武帝时始置。魏晋至隋唐多被 沿用。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 58、昭华: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明帝始置。后世亦有置此名号 者。 59、修仪: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明帝始置。后世虽然亦多沿用 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60、修容: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文帝始置。后世虽然亦多沿用 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61、婕妤:又作婕伃。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汉武帝始置。当时有 赵婕妤、尹婕妤等。婕妤在汉朝妃嫔十四等中列第二等。后世(明代以前)虽然 亦多沿用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62、娙娥:汉宫女官名,亦是妃嫔的称号。汉武帝始置。在汉宫妃嫔十四等 中位列第三。后世沿用此称号者不多。 63、容华:汉宫女官名,亦是妃嫔的称号。汉武帝始置。在汉宫妃嫔十四等 中位列第四。后世亦有沿用此称号者,但地位不高。 64、充依:汉宫女官名,亦是妃嫔的称号。汉武帝始置。在汉宫妃嫔十四等 中位列第七。后世亦多沿用此称号,但名称略有不同。南朝宋称“充衣”,隋代 称“充仪”。

皇帝的老婆称什么?

皇后。

简称为后,是世界历史上帝国最高统治者(皇帝)正配的称号。在以前王朝运作中,外事五权,内事五枚。五枚均为”后“所执掌。

根据荀子的观点,天子独大,没有人可与之平起平坐,所以天子的配偶不可以取“齐”的谐音“妻”,只能叫“后”。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改天子为皇帝,并订定皇帝的正妻为皇后的后妃制度。较完备的后妃制度和等级划分直到汉朝才实际执行。

扩展资料

吕雉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

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xū),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砀郡单父县(今山东菏泽市单县)人,后世把她与唐朝的武则天并称为“吕武”。

同时吕雉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司马迁列入记录帝王政事的本纪,后来班固作汉书仍然沿用。她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吕雉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给予吕后施政极大的肯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皇后

为什么古代帝王之妻被称作“后”,“后”从何而来?

最早的时候帝王的妻子是被称为妃的,到了秦始皇的时候,他统一了六国之后,才有了”皇帝“的称号,而皇帝的妻子叫”皇后“。这时候的后妃的制度还没有彻底的完善,只是一个形式上的存在,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不过,这时候的后妃制度还不完备,直到到了汉朝,皇帝的后宫才开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后妃制度和等级划分,才有了皇后、贵妃、皇妃、答应等称呼。 而皇太子也是从这个时候才有的称呼。

其实后字在古代有着很深的意义,在上古氏族部落中,那时候女性的地位比较高,可以发号施令,相当于后来皇帝的位置,在当时'后”字的定义就比较权威,它代表着有权威可以发号施令的女性长辈人员。而秦始皇将皇帝的妻子定义为“后”也是如此,她是整个国家所有人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

皇后的权利和职责也是比较大的,在最初有皇后的定义时也有一个规定就是后宫不得干政,但是皇帝对于后宫的事情有一部分也只有皇后说的算,皇帝也不能随便的干涉。例如后宫中人员的薪酬和职位的升降都是皇后自己决定的,换句话说,后宫所有人员的生死都由皇后决定,包括后宫其他的妃子等。

在有些皇帝的后宫中,皇后还有权决定皇上的房事问题,因为毕竟后宫的嫔妃都是由皇后管理,只有经过皇后的同意,皇帝才可以宠幸嫔妃。所以说皇后从秦始皇的定义后就已经赋予了发号施令的权威。

皇帝有多少妃子老婆女人

其实古代说皇帝什么后宫佳丽三千,三宫六院的都是说的虚数。这么说是为巩固和夸大皇权皇威。一个皇帝有多少后宫嫔妃那是各不相同的,像乾隆的嫔妃各个级别的加起来好像是有30、40多个吧~~~故宫里面有张后宫妃嫔数量图显示出皇帝的妃子绝对是上不了百的。

给你介绍下后宫称谓

1、后、帝王的正妻。夏代帝王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后稷、后羿

等的“后”,都是君长的意思。

商代君主生前称“王”,死后称“帝”。在商代,“后”开始成为君主配偶

的专称。

《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

2、皇后:皇帝正妻的称呼,始于秦朝。历代相袭。

3、王后:国王的正妻。

4、皇孋:皇后的别称。《后汉书。皇后纪赞》:“祁祁皇孋,言观贞淑。”

5、元妃、元嫡:国君或诸侯元配夫人的称号。《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

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

6、元后、元配:帝王的正妻,元配皇后。《明史。后妃传二》:“穆宗即位

,礼臣议:‘孝洁皇后,大行皇帝元配,宜合葬袝庙。”

7、女主:女子为君者,多指临朝执政的太后。《史记。吕太后本纪》:“太

后女主,欲王吕氏。”

8、君妇:君主正妻的称呼。

9、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10、慈壶、慈闱:对帝王母亲或皇后的敬称。宋范成大《丙午东宫寿》诗:

“晨昏两慈壶,诗礼一贤王。”

11、中宫:皇后的住处,代称皇后。

12、国阴:后妃的别称。古代称男为阳,女为阴,所以帝王的后妃称国阴。

13、御妻:帝王之妻,也叫“御女”、“女御”,位在世妇之下。《礼记。

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

听天下之内治。”

14、天下母、天地母:都是对皇后的敬称。《汉书。元后传赞》:“及王莽

之兴,由孝元后,历汉四世,为天下母。”

15、娘娘:皇后或宫妃的称呼。

16、坤极:皇后的别称。《后汉书。梁皇后纪》:“梁小贵人宜配天祚,正位坤

极。”

17、妃:对皇帝的妾及太子、王、侯的妻子的称呼。

18、妃子:皇帝的妾,地位次于皇后,在诸妾中地位较高。

19、妃嫔:帝王妾侍的统称。唐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历代帝王妃嫔众多。《礼记。昏义》:“古者,天子

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秦始

皇灭六国,尽收其宫女充实内廷;汉武帝妃嫔有昭仪、婕妤等四级;晋武帝有宫

女近万人;康熙有妃嫔五十一人。

20、嫔、九嫔:皇宫中的女官名,也是帝王的妃子。嫔,也称嫔妇。《周礼

。天官。内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九御亦即九嫔。据说,宫中

女官九人一御,九御八十一人。历代多用其制,但名称不一。唐代以昭仪、昭容

、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新唐书。后妃传》)

21、妃嫱、嫔御、嫔嫱:宫中的女官,天子、诸侯的姬妾。妃嫱地位高于嫔

御。

22、贵人:宫中女官,妃嫔的称号。东汉光武帝始置,其地位仅次于皇后。

此后,历代沿用其名,但地位的尊卑并不相同。例如,清代贵人位在皇贵妃、贵

妃、妃、嫔之下。

23、贵妃:妃嫔的称号,在皇帝姬妾中地位最高,仅次于皇后。南朝宋武帝

时始置,与贵嫔、贵人号称三夫人,位比相国。隋以后历代均沿置。

24、贵嫔:宫中女官名,也是皇帝的妃子。魏明帝时地位仅次于皇后。以后

,历代多沿用,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25、德妃、贤妃:宫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唐时为正一品。

26、淑妃:宫中女官名,三国魏明帝始置。当时地位较高,仅次于贵嫔和夫

人。以后历代多设置。

27、太妃:已故皇帝的遗妃。清制,皇帝的祖父或父亲遗留的妃嫔,分别称

皇贵太妃、贵太妃。

28、椒房:又称“椒室”。汉代皇后所居宫殿,用花椒一类的香料和泥涂抹

墙壁,取其温、香、多子之义,以表示吉利。后来就以椒房代称皇后。应劭《汉

官仪》:“皇后称椒房……”

29、淑媛:宫中女官名,三国魏文帝时始置。位在淑妃后。

30、惠妃、丽妃、华妃:宫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唐玄宗开元时

置。《旧唐书。后妃传。序》:开元中,“乃于皇后之下立惠妃、丽妃、华妃等

三位,以代夫人,为正一品。”

31、少妃:先秦诸侯之妾的称呼。

32、储妃:太子妃。

33、东妃:太子妃。

34、美人:宫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西汉始置。据传,汉宫妃嫔

有十四等,美人位居第五等。以后一直到明代,宫廷中皆有美人名号。

35、良娣:太子妃妾的称号,始于西汉。此后,魏晋至隋唐后宫皆沿置。

36、女君:君主的妃妾尊称嫡妻为女君。

37、内宠、内嬖、嬖人:帝王宠幸的姬妾。《左传》僖公十七年:“齐侯好

内,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

38、正嫡、正室:嫡妻、正妻的别称。

39、侧室、别室、别房:妾的别称。

40、继室:诸侯次妃的别称。

41、大娘、小娘:皇后与妃妾的别称。清梁章钜《称谓录》:“天子妻古称

大娘。”

42、细君:原为古代诸侯之妻的称呼,后来转化为妻子的通称。

43、夫人:周代诸侯的嫡妻。《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

夫人。”后来,诸侯之母也可称夫人。汉代皇帝的妾皆称夫人。魏晋以后,或称

夫人,或另立名号。

44、寡小君:古代国君夫人对诸侯自称的谦词。《礼记。曲礼》下:“夫人

自称于天子,曰老妇;自称于诸侯,曰寡小君。”后来臣民对别国也谦称本国国

君的夫人为寡小君。

45、内官:先秦时诸侯妻妾、宫廷女官的称号。后代多有沿用。

46、内主:先秦时诸侯夫人的称呼。后代有时也指皇后。《晋武帝立皇后大

赦诏》:“以仪刑万邦者,必须内主。”

47、少君、小君:先秦时称诸侯的妻子为少君或小君。

48、姬:古代帝王的妃妾。《汉书。外戚传》:“高祖薄姬,文帝母也。”

49、娣娰:古代帝王诸妾的合称。年长者为娰,年幼者为娣。后世娣娰也指

妯娌。

50、媵:陪嫁的妾。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常以妹妹或侄女从嫁为侍妾,称

为媵。

51、媵御、媵妾:随嫁的侍妾。又称媵侍、媵婢。

52、妾、侍妾:妾的本意为女奴。帝王后妃之下的侍女通称为妾或侍妾。

53、长妾、贵妾:古代诸侯有子的妾。

54、贱妾、副妾:诸侯地位低下的妾 。

55、小星:古时侍妾的别称。

56、昭仪: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汉元帝时始置。汉朝妃嫔在皇后

之下有十四等,昭仪是第一等。“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后世虽然亦多沿用

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57、昭容: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汉武帝时始置。魏晋至隋唐多被

沿用。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

58、昭华: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明帝始置。后世亦有置此名号

者。

59、修仪: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明帝始置。后世虽然亦多沿用

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60、修容: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文帝始置。后世虽然亦多沿用

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61、婕妤:又作婕伃。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汉武帝始置。当时有

赵婕妤、尹婕妤等。婕妤在汉朝妃嫔十四等中列第二等。后世(明代以前)虽然

亦多沿用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62、娙娥:汉宫女官名,亦是妃嫔的称号。汉武帝始置。在汉宫妃嫔十四等

中位列第三。后世沿用此称号者不多。

63、容华:汉宫女官名,亦是妃嫔的称号。汉武帝始置。在汉宫妃嫔十四等

中位列第四。后世亦有沿用此称号者,但地位不高。

64、充依:汉宫女官名,亦是妃嫔的称号。汉武帝始置。在汉宫妃嫔十四等

中位列第七。后世亦多沿用此称号,但名称略有不同。南朝宋称“充衣”,隋代 称“充仪” 求采纳

古代皇帝怎么称呼他的一些妻子?

皇后、王妃、贵妃、答应、才人、昭仪、妃、嫔、捷妤、美人、淑女、容华 、 后宫称谓 1、后、帝王的正妻。夏代帝王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后稷、后羿 等的“后”,都是君长的意思。 商代君主生前称“王”,死后称“帝”。在商代,“后”开始成为君主配偶 的专称。 《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 2、皇后:皇帝正妻的称呼,始于秦朝。历代相袭。 3、王后:国王的正妻。 4、皇孋:皇后的别称。《后汉书。皇后纪赞》:“祁祁皇孋,言观贞淑。” 5、元妃、元嫡:国君或诸侯元配夫人的称号。《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 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 6、元后、元配:帝王的正妻,元配皇后。《明史。后妃传二》:“穆宗即位 ,礼臣议:‘孝洁皇后,大行皇帝元配,宜合葬袝庙。” 7、女主:女子为君者,多指临朝执政的太后。《史记。吕太后本纪》:“太 后女主,欲王吕氏。” 8、君妇:君主正妻的称呼。 9、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10、慈壶、慈闱:对帝王母亲或皇后的敬称。宋范成大《丙午东宫寿》诗: “晨昏两慈壶,诗礼一贤王。” 11、中宫:皇后的住处,代称皇后。 12、国阴:后妃的别称。古代称男为阳,女为阴,所以帝王的后妃称国阴。 13、御妻:帝王之妻,也叫“御女”、“女御”,位在世妇之下。《礼记。 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 听天下之内治。” 14、天下母、天地母:都是对皇后的敬称。《汉书。元后传赞》:“及王莽 之兴,由孝元后,历汉四世,为天下母。” 15、娘娘:皇后或宫妃的称呼。 16、坤极:皇后的别称。《后汉书。梁皇后纪》:“梁小贵人宜配天祚,正位坤 极。” 17、妃:对皇帝的妾及太子、王、侯的妻子的称呼。 18、妃子:皇帝的妾,地位次于皇后,在诸妾中地位较高。 19、妃嫔:帝王妾侍的统称。唐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历代帝王妃嫔众多。《礼记。昏义》:“古者,天子 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秦始 皇灭六国,尽收其宫女充实内廷;汉武帝妃嫔有昭仪、婕妤等四级;晋武帝有宫 女近万人;康熙有妃嫔五十一人。 20、嫔、九嫔:皇宫中的女官名,也是帝王的妃子。嫔,也称嫔妇。《周礼 。天官。内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九御亦即九嫔。据说,宫中 女官九人一御,九御八十一人。历代多用其制,但名称不一。唐代以昭仪、昭容 、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新唐书。后妃传》) 。 21、妃嫱、嫔御、嫔嫱:宫中的女官,天子、诸侯的姬妾。妃嫱地位高于嫔 御。 22、贵人:宫中女官,妃嫔的称号。东汉光武帝始置,其地位仅次于皇后。 此后,历代沿用其名,但地位的尊卑并不相同。例如,清代贵人位在皇贵妃、贵 妃、妃、嫔之下。 23、贵妃:妃嫔的称号,在皇帝姬妾中地位最高,仅次于皇后。南朝宋武帝 时始置,与贵嫔、贵人号称三夫人,位比相国。隋以后历代均沿置。 24、贵嫔:宫中女官名,也是皇帝的妃子。魏明帝时地位仅次于皇后。以后 ,历代多沿用,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25、德妃、贤妃:宫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唐时为正一品。 26、淑妃:宫中女官名,三国魏明帝始置。当时地位较高,仅次于贵嫔和夫 人。以后历代多设置。 27、太妃:已故皇帝的遗妃。清制,皇帝的祖父或父亲遗留的妃嫔,分别称 皇贵太妃、贵太妃。 28、椒房:又称“椒室”。汉代皇后所居宫殿,用花椒一类的香料和泥涂抹 墙壁,取其温、香、多子之义,以表示吉利。后来就以椒房代称皇后。应劭《汉 官仪》:“皇后称椒房……” 29、淑媛:宫中女官名,三国魏文帝时始置。位在淑妃后。 30、惠妃、丽妃、华妃:宫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唐玄宗开元时 置。《旧唐书。后妃传。序》:开元中,“乃于皇后之下立惠妃、丽妃、华妃等 三位,以代夫人,为正一品。” 31、少妃:先秦诸侯之妾的称呼。 32、储妃:太子妃。 33、东妃:太子妃。 34、美人:宫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西汉始置。据传,汉宫妃嫔 有十四等,美人位居第五等。以后一直到明代,宫廷中皆有美人名号。 35、良娣:太子妃妾的称号,始于西汉。此后,魏晋至隋唐后宫皆沿置。 36、女君:君主的妃妾尊称嫡妻为女君。 37、内宠、内嬖、嬖人:帝王宠幸的姬妾。《左传》僖公十七年:“齐侯好 内,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 38、正嫡、正室:嫡妻、正妻的别称。 39、侧室、别室、别房:妾的别称。 40、继室:诸侯次妃的别称。 41、大娘、小娘:皇后与妃妾的别称。清梁章钜《称谓录》:“天子妻古称 大娘。” 42、细君:原为古代诸侯之妻的称呼,后来转化为妻子的通称。 43、夫人:周代诸侯的嫡妻。《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 夫人。”后来,诸侯之母也可称夫人。汉代皇帝的妾皆称夫人。魏晋以后,或称 夫人,或另立名号。 44、寡小君:古代国君夫人对诸侯自称的谦词。《礼记。曲礼》下:“夫人 自称于天子,曰老妇;自称于诸侯,曰寡小君。”后来臣民对别国也谦称本国国 君的夫人为寡小君。 45、内官:先秦时诸侯妻妾、宫廷女官的称号。后代多有沿用。 46、内主:先秦时诸侯夫人的称呼。后代有时也指皇后。《晋武帝立皇后大 赦诏》:“以仪刑万邦者,必须内主。” 47、少君、小君:先秦时称诸侯的妻子为少君或小君。 48、姬:古代帝王的妃妾。《汉书。外戚传》:“高祖薄姬,文帝母也。” 49、娣娰:古代帝王诸妾的合称。年长者为娰,年幼者为娣。后世娣娰也指 妯娌。 50、媵:陪嫁的妾。古代诸侯的女儿出嫁时常以妹妹或侄女从嫁为侍妾,称 为媵。 51、媵御、媵妾:随嫁的侍妾。又称媵侍、媵婢。 52、妾、侍妾:妾的本意为女奴。帝王后妃之下的侍女通称为妾或侍妾。 53、长妾、贵妾:古代诸侯有子的妾。 54、贱妾、副妾:诸侯地位低下的妾 。 55、小星:古时侍妾的别称。 56、昭仪: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汉元帝时始置。汉朝妃嫔在皇后 之下有十四等,昭仪是第一等。“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后世虽然亦多沿用 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57、昭容: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汉武帝时始置。魏晋至隋唐多被 沿用。杜甫《紫宸殿退朝口号》:“户外昭容紫袖垂,双瞻御座引朝仪。” 58、昭华: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明帝始置。后世亦有置此名号 者。 59、修仪: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明帝始置。后世虽然亦多沿用 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60、修容: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魏文帝始置。后世虽然亦多沿用 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61、婕妤:又作婕伃。宫中女官名,亦是帝王的侍妾。汉武帝始置。当时有 赵婕妤、尹婕妤等。婕妤在汉朝妃嫔十四等中列第二等。后世(明代以前)虽然 亦多沿用此名号,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62、娙娥:汉宫女官名,亦是妃嫔的称号。汉武帝始置。在汉宫妃嫔十四等 中位列第三。后世沿用此称号者不多。 63、容华:汉宫女官名,亦是妃嫔的称号。汉武帝始置。在汉宫妃嫔十四等 中位列第四。后世亦有沿用此称号者,但地位不高。 64、充依:汉宫女官名,亦是妃嫔的称号。汉武帝始置。在汉宫妃嫔十四等 中位列第七。后世亦多沿用此称号,但名称略有不同。南朝宋称“充衣”,隋代 称“充仪”。

为什么说长孙皇后是帝王之妻的标杆型人物?

翻阅史书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历史对女性的记载非常简略,而那些“有幸”被载人史册的,也大多是如夏朝的妹喜、商代的姐己、周朝的褒姒等等一水儿的祸国妖姬,很少有贤良的女性能够被史官们青眼相看并珍而重之地载人史册。唐太宗李世民的老婆长孙皇后,就是史书所记载的屈指可数的几个贤良女人中的一个。

唐太宗的妻子长孙氏,小字观音婢,河南洛阳人。长孙一族在北魏时就是皇室宗亲,在孝文帝改革时被赐姓长孙,长孙氏一门从北魏到隋朝一直都是人才辈出的钟鸣鼎食之家。长孙氏的父亲长孙晟是隋朝右骁卫将军,素有“一箭双雕”的美誉,且有卓越的军事才能,长期与突厥打交道,突厥人对长孙晨十分敬畏。

长孙氏的哥哥就是后来做了唐朝宰相的长孙无忌。长孙氏出身名门,又是幺女,长孙晟对她的婚事十分上心。当时,长孙氏的伯父长孙炽非常欣赏唐国公李渊的妻子窦氏。窦氏在年幼时曾经劝说过舅父周武帝宇文邕,为了北周大局优待突厥皇后。在古代,女子能够从大局出发,提出这样的见解,说明这个女人是非常有远见的。

抱着这样的看法,长孙炽认为窦氏这样聪慧的女人教养出来的子女必然不会差到哪里去,就劝长孙晟不妨与唐国公李渊结亲,婚约刚定下来没多久,长孙晟就去世了,长孙氏和哥哥长孙无忌、母亲高氏被同父异母的兄长给撵到了舅舅家。长孙氏的舅舅高士廉是个厚道人,对妹妹和妹妹带回来的一双儿女非常亲厚。就这样,长孙氏就和母亲、哥哥一同在舅舅家生活。

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跟李世民志趣相投,关系挺不错,两个人经常来往。高士廉一看,李世民一表人才,是个不错的男孩子,又知道了长孙晟之前给两家订下婚约的事,便想着促成一桩好事。于是,在高士廉热心的操办下,长孙晟的丧期一过,13岁的长孙氏便和16岁的李世民成婚了,那时候年轻的长孙氏根本不会想到她走上的是一条母仪天下、至尊至贵的路。

安稳日子没过多久,隋炀帝就折腾起了第二次征辽战争,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担任督粮官,他的母亲窦氏也跟随丈夫一同出征,和他们一起出征的还有少年英雄李世民。不知是旅途规破还是体弱的缘故,到涿郡的时候,窦氏忽然病倒了,李渊化于政务,照顾窦氏的任务就落在了李世民身上。

可是李世民衣不解带地多日照顾也没有挽回母亲的生印”大业九年五月,窦氏因病亡故。李世民这边承受着丧母之痛,长孙氏那边也不好过,她视若父亲一般的舅舅高士廉因为和参与杨玄感谋反的兵部侍郎斛思政交好而被连累,遭到贬斥和外放。就这样,这一对小夫妻,一个沉浸在失去生母的悲伤之中,一个为舅父担惊受怕、寝食难安。这反倒使两个人的心更加贴近,两个人彼此安慰、相互扶持,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大业十二年四月,唐国公李渊被隋炀帝任命为山西、河东慰抚大使,第二年李渊任太原留守,负责镇压当地叛军。李渊赴任的时候留下了长子李建成和四子李元吉,带着李世民夫妇到了太原。偌大的唐国公府没了女主人,而有资格操持家务的长孙氏年仅十七岁。

还好李渊对于长孙氏这个儿媳妇非常信任,李世民也对年幼的妻子爱护有加,就这样,男主外女主内,分工明确的唐国公府开始谋划大业。长孙氏将唐国公府打理得井井有条,给在外奋斗的公公李渊和丈夫李世民免去了很多后顾之忧。长孙氏还在太原附近出资修建了玄中寺,这一行为也起到了收买人心的效果,太原郡百姓对于唐国公一家的认同感大大增强。

晋阳起义后,李渊登基称帝,将次子李世民封为秦王,长孙氏夫荣妻贵,被册封为秦王妃。李世民在外东征西讨,长孙氏就在秦王府坐镇,一边操持家务一边养育子女,尽到了一个贤妻良母的职责。

此后,李世民的南望随者他的战绩水涨船高,大有压过太子的势头。平定洛阳之后,缴获的金银珠宝自然有很多人眼红,许多贵妃都前来讨要,打算分一杯羹。可李世民毕竟年轻气盛,觉得自己和部将们浴血沙场,拼死力战才弄来的宝物,凭什么给你们这群什么都不干的女人。

于是,李世民毫不留情地拒绝了这些眼巴巴地伸出手的妃嫉,把金银珠宝全部分给了自己的部下。这下可坏事了,本来本世民长期在外征战,就和官中的妃嫔联系不多,这方面的工作做得本来就不如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现在还直接拒绝了这些妃嫉的要求,再加上李世民的部下与后宫妃嫔的亲属频频发生摩擦。很多妃嫔都与李世民交恶,时不时在唐高祖李渊耳边说几句李世民的坏话。

长孙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她不是不作为的人,丈夫捅的窟窿她去补,所以,长孙氏常常出人后宫,与妃嫔交往,努力把后官这条线给李世民接上,为李世民增添了一大助力。此外,玄武门之变时,长孙氏并没有在秦王府静候佳音,而是站出来和李世民一起行动,对秦王府的战士进行了一番鼓励。其实一个王妃的鼓励分量未必有多重,长孙氏此时出现是没有太大必要性的,战场毕竟属于男人。我们不妨大胆猜测下,玄武门之变,长孙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不是一个鼓弄牛心的吉祥物,而是一个联络人。

玄武门之变毕竟是在官中,李世民若想控制宫中局分证政变一举成功,必然是需要内应的,谁来联络这些内以有长孙氏的身份最合适,既具有权威性,又行事方便,不容易引人怀疑,那么这个联络内应的人无疑就是常常在后官走动的长孙氏了。由此可见长孙氏在这场政变中所起到的作用远比正史中记载的要大。

玄武门之变以秦王李世民的全面胜利告终,很快李世民被封为皇太子,长孙氏随即被封为太子。李世民继位后,长孙氏被册封为皇后。需要注意的是,长孙皇后虽然并不涉足朝政,但李世民却在很多方面都受到长孙皇后的影响。

长孙皇后为人比较仁厚,唐太宗有时急躁易怒,芝麻大点的事都能够触怒他。有一次,唐太宗心爱的马突然死掉了,不知道是什么缘故,气急败坏的唐太宗迁怒到了养马人的头上,打算把这个养马人杀死,养马人心里就别提多委屈了,连忙跪地求饶。

长孙皇后没有直接为这个可怜的养马人求情,而是对唐太宗提起了之前两个人一起看过的一个故事。齐景公因为马死掉了要杀人,晏子就请求齐景公允许他陈述养马人的罪名,齐景公应允了他的请求。晏子便说:“你这个养马的确实该死,你把马养死了,辜负了国君对你的信任,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国君因为马死了要杀人,让老百姓知道了,必定会认为我们的国君暴戾凶残、不可信服,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其他诸侯国听说这件事之后,一定会轻视我们的国君和国家,甚至有可能前来攻打,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齐景公听了之后意识到了自己的荒唐,便赶忙赦免了养马人的罪过。

唐太宗又不傻,自然能够明白长孙皇后在通过这种方式谏他,所以他就把养马人赦免了。

说起长孙皇后劝谏李世民,最为出名的一件事便是“朝取进谏”了。李建成被杀之后,他的属下魏征被李世民收为已用魏征是个性情耿直的汉子,直言敢谏,就算是皇帝也不怕。仙常常在朝堂上把唐太宗李世民说得灰头土脸,无地自容。

有一次,李世民在朝堂上又一次受到魏征的羞辱,下朝之后怒不可遏的李世民跑到长孙皇后那里大发脾气:“我将来一定要找个机会把魏征这个乡巴佬杀掉!”长孙皇后非常诧异,就问怎么回事儿,李世民对着妻子诉起了苦:“魏征那家伙老是在朝堂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羞辱我,搞得我堂堂一国之君很没面子!”

这种情况下长孙皇后该怎么办呢?按我们常人的思维就是上去劝两句:“你是一国之君,不要跟他一个乡巴佬计较那么多!”让他消消火,打消这个念头,或者是帮着李世民骂两句“魏征这货,怎么这么不懂事”之类的。可这些和长孙皇后的办法相比,实在没什么创意,长孙皇后没有直接劝他,而是跑去换了一件衣服。这衣服不是平常穿的衣服,而是朝服,朝服一般是用于参与重大庆典之类的仪式。

唐太宗一看觉得奇怪,什么情况,我跟你诉苦呢,你居然跑去换衣服,你这样摘得我很没有倾诉感啊!再一看,长孙氏居然换了朝服,这是要演哪一出?只见长孙皇后郑重其事地对着唐太宗拜了一拜表示祝贺,唐太宗更摸不法清楚长孙皇后的套路了,问道:“你祝贺我什么啊?”长孙皇后巧笑嫣然,回答道:“我听说君明则臣直,现在魏征敢在朝堂之上仗义执言,不正说明了陛下的开明吗?我身为你的皇后怎么能不与有荣焉,不向你表示祝贺呢?

瞧瞧人家这说话的艺术,不动声色把唐太宗夸赞了一番,还帮魏征躲过了一劫。她说得唐太宗心花怒放,更加看重魏征了。有这样一个贤内助,李世民自然不必担心后宫争斗了,专心处理朝政、发展国家就好了。

长孙皇后平时喜欢读书,即便成了皇后也没有放弃这一爱好。她常常和李世民对坐看书谈史,畅聊古今,其独特的见解往往能够给李世民很大的启发。在吃穿用度上,长孙皇后一直秉持简约的理念和够用就好的原则,杜绝奢靡浪费,她不仅是这样要求自己,对于身边的几个孩子也如法炮制,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长孙皇后是个聪明的女人,知道月满则亏、盛极则衰的道理,所以当唐太宗几次想要将长孙皇后的胞兄长孙无忌任命为尚书右仆射时,都遭到了长孙皇后的反对。长孙无忌作为唐太

宗的知交好友,本身就文武全才,又是国舅爷,他辅佐李世民尽心尽力,按理说授予大权也理所应当,唐太宗没有听从长孙皇后的建议。长孙皇后眼看唐太宗不听劝,她就把说服对象转为了自己的哥哥长孙无忌,长孙无忌听了长孙皇后的劝告后,坚决不受宰相之位。而不予实权,长孙皇后李世民只好给长孙无忌高官厚禄,这才满意。长孙皇后此举正是担心外戚干政导致灾祸,后来的事实证明长孙皇后这一决定确实是非常明智且具有前瞻性的。

在帝后鹣?情深、君明臣直的初唐,政通人和、吏治清明,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贞观八年,长孙皇后在陪同唐太宗避暑九成宫时身染重疾,忧心忡忡的唐太宗请来普光寺法师县藏人官,为长孙皇后祈福,长孙皇后很快就康复了。然而在贞观九年,生母赵国太夫人的过世及太上皇李渊的驾崩,给长孙皇后带来了双重打击,此时,长孙皇后早年罹患且一直没有痊愈的气疾发作。次年,长孙皇后病情加重,药石无灵。贞观十年六月,长孙皇后在太极殿去世,年仅三十六岁。唐太宗为其复谥“文德”,我们在历史书籍中所见的唐朝文德皇后就是指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的一生虽然非常短暂,但相比很多籍籍无名、湮没于历史长河的女子来说,她的生命价值不能浅薄地以年龄来衡量,她的人生所达到的高度也是后世许多皇后都无法企及的。

本文链接:http://www.jxlawfirm.com.cn/qiche/6397.html 转载需授权!

帝王之妻

上一篇:蛰居族(蛰居族什么意思)

下一篇:qq靓号买断(靓号买断后没有会员还可以用吗)

相关文章